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■ 王芳
儿童友好城市有没有实现真正的儿童友好,重点在于有没有真正用儿童视角来审视儿童的成长环境。儿童友好城市不仅仅是服务于儿童的城市,更应该是关注儿童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城市。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倾听儿童声音。
1996年,联合国儿基会(UNICEF)和人居署(UN-Habitat)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(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,简称CFCI),指出少年儿童的福祉是衡量人居环境健康与否、民主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的终极目标,旨在推动全球各地更好地把儿童福祉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中。
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存在差异,CFCI并没有提供统一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,而是鼓励每个国家灵活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。梳理世界各地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内容可见,不论国家和城市处于何种发展水平,儿童参与友好城市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。CFCI尤其强调儿童参与的重要性,因为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。CFCI中提出了每个儿童在各自城市和社区中平等享有自身权利,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愿景。为了实现这一愿景,CFCI指出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领域:儿童有权在安全环境下成长;有权受到平等对待;有权享受基本服务;有权表达意见;有权享受家人陪伴和游戏。
从儿童视角把握儿童需求
既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保障和实现儿童基本权利,那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正确把握儿童基本需求。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儿童需求?在笔者所在社区的城市公园,有几块类似《狮子王》中辛巴登基时所站的荣耀石。笔者经常看到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,不顾大人的劝阻努力往石头上攀爬。每当他们爬到最高的那块上面,忍不住跺脚欢呼。可是在大人的眼里,那不过就是几块普普通通的大石头。
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攀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肢体表现,也是孩子在幼儿阶段十分喜欢的运动方式。攀爬能促进身体的协调性,培养孩子的空间感,锻炼孩子的意志等等。
要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,核心要义是摒弃成人视角。只有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,才能把握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儿童需求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儿童视角,就是强调要尊重儿童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和与周围世界相处的方式。还是以孩子攀爬荣耀石为例,若是以孩子的视角看,其实很纯粹,那就是爬上去!对于身体处于快速成长的孩子而言,征服一个庞然大物是多么值得高兴和有成就感的事情!攀爬是孩子们的天性,是直接而原始的本能。
儿童需要以更自然和更本能的状态去长大。然而,城市儿童的生活变得紧张和忙碌,离自然越来越远。自由玩耍已经被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活动占满,留给孩子随意玩耍的空间和时间也越来越少。大多数社区游乐场提供的也都是结构化的环境,几乎没有空间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。研究表明,如今的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着更有规律、有条理、按照成人时间表安排的生活。在成人的所谓有意义的安排中,在公园中随意攀爬很可能就会被禁止,代之以组织化的攀岩课程班训练。
倾听儿童声音尊重儿童建议
儿童友好城市有没有实现真正的儿童友好,重点在于有没有真正用儿童视角来审视儿童的成长环境,而不是想当然地去做那些大人认为对孩子有好处和有意义的事情。儿童友好城市不仅仅是服务于儿童的城市,更应该是关注儿童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城市。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倾听儿童声音。
首先,要在理念上从成人的视角中解放出来,理解儿童对一些无意义无目的活动需要的正当性。儿童友好城市中需要给孩子们提供自由玩耍的空间。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·布朗的数据显示,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,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和难以适应新环境。其次,为了满足真正的儿童需求,儿童参与不可缺席。《儿童权利公约》特别强调儿童具有参与家庭、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。这应该也包括儿童有权对自己生活所处的城市建设事务发表意见。因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,是城市中的重要生活成员,享有与其年龄以及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权利。
2023年多部门联合开展了首次“‘一江一河’沿岸儿童友好空间建设”人民建议征集活动,针对“一江一河”沿岸儿童友好空间环境现状,以及对未来空间环境的期许,向全市儿童及家长征集相关建议。征集期间收到群众建议576条,反馈问卷调查1490份。其中家长版1204份,儿童版286份。建议主要涉及更新和增加儿童游乐设施,增配安全性装置,完善周边停车设施,加强沿岸人宠分离等。有意思的是,问卷反馈真切地反映了成人和孩子之间需求的巨大差异。家长们主要关心安全设施、休憩场所、文化场馆建设,孩子们则希望增加湿地、沙坑、亲水活动、运动场所、宠物乐园等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能自由玩耍的空间。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,建设者们营造了更多富有趣味的儿童活动空间,优化了自然科普教育体验活动场所,适当增加了看护人的遮蔽休憩设施,推进了儿童友好空间标识系统完善,对滨水地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进行适儿化改造。比如配置第三卫生间、儿童厕位和洗手池、母婴设施等;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,打造趣味安全的儿童慢行空间等。
只有倾听儿童声音,把握儿童需求,尊重儿童建议,才能保障和实现儿童基本权利,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。
(作者单位:上海社会科学院)